酱包瓜,是临涣的传统名产,历史悠久,入冬后万木萧瑟,须备过冬之食,淮北先民摸索了用粮食、肉类、蔬菜加盐泡制各种酱菜的方式,有“淮海炊烟起,万户酱菜香,深秋备酱菜,瑞雪度春荒”之说,而临涣酱包瓜尤负盛名。
临涣包瓜原名女儿瓜,春季播种,古历七月成熟。鲜瓜华润丰满,呈青黄色。采摘后选1-1.5市斤丰满滑润、老嫩适中的鲜瓜,切盖去瓤,不过夜,入缸初腌。日晒夜露30余天后复酱(一层瓜一层甜酱),培40天后制作成琥珀色瓜壳,再将酱杏仁、酱花生仁、酱黄瓜、酱品兰、酱苔子、酱生姜、酱培瓜以及石花菜、鹿角、陈皮、咸豆角等十余种优酱菜切碎成芯,装入酱培的瓜壳内,捆扎成原鲜培瓜型,故称包瓜。其产品色泽光亮,脆嫩清香,入口清爽,咸甜适度,酱味浓郁,营养丰富,味道鲜美,南北皆宜。可作家常素菜和配菜之用,荤食素食均宜配用。吃时加点麻油,味道更佳。
临涣酱包瓜起源于清咸丰七年——光绪初年(1857年)。南京人潘孝武见临涣出产一种形如鼓,光滑圆溜的菜瓜,肉厚瓤少,生食又厚又硬,知是制作酱菜的好原料,于是在此设“元昌斋”酱园,大种包瓜,泡制咸菜。潘氏酱瓜,香爽,鲜脆,甜嫩,酸辣俱全,酱味浓郁,别具风味,风行国内。
清朝诗人题诗赞曰:“瓜风送香气,蜂蝶乱飞云,食之包瓜后,忘却故乡人”。参加过淮海战役的领导和战士吃过酱包瓜后,也作诗曰:“大雪落淮海,炮弹伴雪下,雪地用饭食,馍馍就包瓜。”建国后,濉溪县一度成立临涣酱品厂,扩大生产,酱包瓜在华东地区被誉为“菜中菜”,畅销京沪,还出口到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