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小吃特产 > 粯子粥

粯子粥

简介

粯(xiàn)子粥,即元麦粥,又称“土咖啡”,粯子粥是靖江尤其是老岸地区家家每天都吃的土食。粯子粥的名声很大。在外地工作的靖江人,谈到靖江风俗习惯,都会说靖江人最喜欢吃粯子粥,会烧粯子粥。

历史文化

当地流传“粯子粥灌灌,养个胖官”,意思就是说粯子粥不仅是当家饭,而且有营养。烧粯子粥对于农家妇女来说,人人都是拿手好戏,几百年来一代传一代,一直传到现在。
粯子是用元麦加工的。解放前,靖江沙上地区因地势较低,虽灌溉方便,但排涝困难,老百姓普遍种水稻而很少种元麦,因此家家早上吃米粥,而很少有人家吃粯子粥。老岸地区则不同,因地势较高,因此家家种元麦,旱谷种的多,水稻种得少。除少数富户外,绝大多数平常百姓家几乎天天吃粯子粥。俗话说得好,粯子粥虽汤,一天三顿打桩。但老百姓很会动脑筋,五谷杂粮搭配,吃得饱吃得好,有民谣为证:桅枝花开六瓣头,靖江日脚有过头,早起(上)烧点粯子粥,中午烧点毛芋头。桅子花开六瓣头,靖江生活有过头,早起(上)烧点黑豇豆粥,夜上煨点烂蚕豆。解放后,老岸地区旱改水,虽然天天有大米饭吃,但吃粯子粥的习惯改不了。
正因为粯子粥吃而不厌,人们又不断实践、总结,在粯子粥里做文章。传统的方法是在粯子粥锅里摘干面疙瘩,做干面汤饼,吃起来滑索索,硬滴滴,早上三碗下肚,干活随你多苦。还有在粯子粥锅里摘点糯米屑顺脐(屑块)或下小团圆,吃起来汤溜溜,黏稠稠,打你耳刮子都不丢。农村里还有一种传统吃法,把面糕切片晒干后保存好,如果要吃,把粯子粥烧好了,烫点面糕,一口粥、一口糕,吃起来别有味道(米粥锅里不可烫糕,易糊)。近年,粯子粥锅里下馄饨,更是一番风味,已引进到高档宾馆招待四方客人。至于黑豇豆粯子粥,人人都爱吃,香喷喷,汤溜溜,肚子饱了碗不丢。
粯子粥吃不厌,老靖江人在外地多年仍喜欢吃粯子粥,回靖江探亲时必吃粯子粥,粯子成了馈赠佳品。不用说,粯子粥一定会越传越广,越吃越香。

做法

材料主要是:元麦或大麦粯子、少量石灰或石碱。
工具主要是:铁锅、铜勺、瓢。
烧粯子粥操作比较简单,但要把粯子粥烧好,还得掌握一定技能。首先根据吃饭人的多少,在铁锅里放适量的水和大米,待水烧开米伸腰,就扬粯子。扬粯子的方法有两种:一种是传统的老方法,即用瓢盛好粯子,左手拿瓢,右手拿铜勺,左手抖动瓢,把粯子均匀地撒(飘)向锅里,右手用铜勺一勺一勺地将粯子和水搅和起来。扬粯子动作要协调,粯子扬得少而匀,否则生花粯子疙瘩多。待粥烧透了,如发现有生花疙瘩浮在上面,可用铜勺慢慢捞起,用两只筷凑在铜勺里打粯子疙瘩,打完后倒在锅里,发现还有疙瘩,继续打,直到打完为止。烧粯子粥不能一透就吃,俗话说粯子粥才开花,米和水未共家,一定要小火焐,这样才稠和。另一种是将适量的粯子倒在冷水中调成粯子糊,待锅里水开了,直接倒入锅里用勺搅匀即可。这种办法比较简单,一般初学者常用此法。
烧粯子粥,还有个决窍,加工粯子的时候加少许石灰,或者在粥烧开时加点食碱水(井水可不用),这样烧起来的粥颜色偏红,粥黏和、可口,剩下的粥不淀汤,不易馊。